我国80%以上能源在西部和北部

70%以上电力消费在中部和东部

西北部的电能如何跨越山河

点亮千里之外的万家灯火?

这个国庆假期

长江云新闻带你看

中国特高压背后的湖北故事

特高压,具有输送距离远、容量大、损耗低和效率高的优势,是国家实施“西电东送”战略等电力跨区域大范围输送的核心技术。一根根3厘米细的输电导线,织成电网,解决我国能源分布不平衡问题。

从2006年开工建设首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到现在,短短17年,年轻的中国特高压走出了一条从探索到超越的创新之路,领跑世界。可你知道这背后的湖北力量,到底有多厉害吗?一组数字告诉你。

空中再建“葛洲坝电站”

每年可减少电煤运输700多万吨

1000千伏晋东南-南阳-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,是中国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特高压工程。近日,百米高空上,它迎来了一年一次的停电巡检。

展开全文

“从2009年投运至今,这十几年来,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线路故障跳闸造成的停运事件,这一点我们非常欣慰。”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荆门运维分部副主任张鼎说。

这个纵贯中国南北的超级工程,每年可减少电煤运输700多万吨,相当于再建了一座葛洲坝电站,“煤从空中走、电送全中国”的能源输送新格局正式开启。健康、安全运行14年,这条绵延10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,也见证了我国特高压技术攀登世界高峰的每一步。

国网湖北电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隽说:“这个工程的成功投运,开创了这个领域的先河,而且一个工程是连不成网的,正是因为有了个这个工程的试验示范作用,我们投产了更多的工程,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高压电网。”

3年攻克180多项关键技术

40多套关键设备成功研发

从高压到超高压再到特高压,每提升一个等级,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在特高压以前,中国每一步都晚了国外至少20年,追赶的历史也是一部辛酸史。在国网湖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照片墙上,有一张拍摄于2006年的老照片,照片背后的故事,令人唏嘘不已。

国网湖北电科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阮羚向长江云新闻记者介绍道:“当年和外国人合作的还是很愉快,但是每一个环节行还是不行,是不是继续往下,不是我们说了算,这个决定权在外国专家的手上。外方规定的区域未经许可,我们中国人不能进入,实际上在专业和技术上还是严格地受制于人,当时心态还是有点难受。”

一方面,超高压技术受制于人;另一方面,当时的中国沿海,经济发展迅猛,对电力远距离传输的需求又十分紧迫。同年,国家启动建设晋东南-荆门特高压工程,这是中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起步和示范工程。与以往不同,这一次中国没有选择同欧美发达国家合作,而是选择“自己干”。

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在特高压领域绝缘子也叫套管,最开始日本NGK出的瓷绝缘子,一只绝缘子要好几百万元。国内组织全国的力量开展集体攻关,我们这些绝缘子研发出来之后,技术性能指标完全超过国外产品,国外的产品降价降到以前30%不到的价格。”陈隽说。

当时,全国各地5万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研究和论证,花了3年时间,180多项关键技术逐一攻克,40多套关键设备成功研发,最终,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。湖北电科院承担了工程投运前的设备“体检”工作。工程师阮羚回忆起试验成功那天的情景,依然历历在目。

“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判断每一个设备,它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,你如果这个判断错了,你那么高的电压,一旦送上去,那设备肯定就毁了。那天我们在国际上第一次把它做成了,马上团队就放松了,坐在那,躺在那,就可以打鼾,睡得不晓得多舒服啊。”阮羚激动地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。

36条特高压线路建成38条在建

湖北承担起串点成线的重任

从湖北起步,现在中国共建成投运36条特高压线路,还有38条正在建设。地处中国中部的湖北,承担着串点成线的重任,是全国特高压建设的主战场。国庆期间,武汉至南昌双回1000千伏线路工程长江大跨越段跨江铁塔完成封顶,这是华中地区“日”字型特高压主网架的最后一笔。

“提升了咱们鄂赣和鄂豫之间的能源交互能力,实现‘风、光、水、火’多能互补运行,在省级之间为更大的能源调动,提供了坚实的基础,更好地满足华中地区的用电需要。”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武南线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张凯介绍道。

从起步到成熟,从探索到超越。现如今,荆楚云天上,陕北-湖北、南阳-荆门-长沙、荆门-武汉特高压工程已投入运营,白鹤滩-江苏、白鹤滩-浙江、酒泉-湖南等特高压穿境而过。“以电代煤、以电代油、电从远方来、来的是清洁电”,伴随着清洁能源结构转型,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正在荆楚大地上,澎湃涌动。

(长江云新闻记者 祝如月 余旭东 责任编辑 谢雅静)